山东肥城:协同发力,11.88亿度电120万吨盐
走进肥城经开区,一幅能源转型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中电建肥城2×300MW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建设正酣;10公里外的山东肥城海晶盐化有限公司生产线上,雪白的精制盐如雪花般倾泻而下。
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场景,通过创新的产业协同,正在演绎一场“变废为宝”的绿色转型实践。
“我们的项目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电力银行’,能够在用电低谷时储存电能,在用电高峰时释放出来,有效平抑电网波动。”中电建肥城2×300MW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经理徐荣徽指着正在紧张施工的主厂房介绍道。
作为当前压缩空气储能行业中投资总额最高、单井口径最大、运行压力最高的示范项目,该工程依托天然盐穴作为储存容器,使废弃矿坑从生态修复的“痛点”转化为新能源发展的“支点”,为“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提供了创新样本。
“8月2日,中电建肥城2×300MW(一期)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厂外盐穴第一口注采井正式开工。”徐荣徽话语里难掩激动。
在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主厂房、水泵房等设施的建设以及主要设备的安装。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1.88亿度,压缩储能系统、膨胀发电系统和储换热系统在压储行业运行参数最高,技术先进性居国内领先水平。
盐穴储能项目的底气,源于当地丰厚的盐穴资源。与中电建项目相隔不远的山东肥城海晶盐化有限公司,同样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该公司新上年产120万吨绿色生态精制盐(二期)及配套采输卤工程项目,投产后,总制盐规模将翻一番,年产能将达到240万吨,在提升采卤制盐品质和效能的同时,也为盐穴储能项目提供盐腔,助力泰安千万千瓦级储能之都建设。
走进二期项目主控室,屏幕实时跳动着用电数据。项目负责人郝冬青指着“当前总负荷5.2万kW”的数字向记者介绍:“10年前一期项目建设时,重点耗能设备压缩机,单台功率为6220千瓦,4台全年总耗电量超2亿度,占生产成本的60%以上,这设备被大伙称为‘电老虎’。”
他翻出数据单继续说:“二期大不一样。单台压缩机功率降至5900千瓦,更节能的设备,加强进一步优化的工艺参数控制,单位产品电耗明显下降。另外,项目新建的110千伏变电站这个‘大心脏’,每度电相比此前的35千伏变电站,每度电便宜1分5。按照一期、二期共240万吨的产能,年用电量4亿多度,仅此一项每年就能节约600多万。”
该项目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先进的节能降耗技术。作为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标杆,项目采用MVR热泵制盐+工业光伏节能方案,年节约用电1000万度,与其他制盐工艺相比可减少标煤消耗3.6万吨。
两个项目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形成了一条“制盐建穴—储能储气”的良性产业链。“我们的项目建成后,将释放120万立方米的盐穴空间,这些盐穴正好可以为中电建的储能项目提供宝贵的储气资源。”郝冬青解释道,“这就形成了‘打井扩能—采卤建穴—制盐扩规—腾穴储能’的岩盐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新格局。”
中电建项目经理徐荣徽也表示,海晶盐化提供的盐穴资源,为储能项目解决了后顾之忧。这种产业协同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降低了两个项目的建设成本,实现了双赢。
两大项目的落地生根,不仅带来可观经济效益,更关键的是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泰安打造千万千瓦级“储能之都”提供了核心支撑。在肥城这片热土上,废弃盐穴与绿色能源的“聚变”反应,正释放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